当前位置 : 首页 > 串串香菜品

“月薪5000不要吃”火锅何时成了奢侈品

来源:火狐官方下载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5 06:07:46浏览:417

  河南巴奴毛肚火锅品牌创始人杜中兵在直播间称“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”,引发舆论争议。

  2.杜中兵回应称,火锅价格慢慢的升高,消费者应延迟满足,把钱花在自己的成长上。

  3.然而,消费者认为火锅等日常必需品的价格不应水涨船高,开始重新夺回判断的线.

  近日,河南巴奴毛肚火锅品牌的创始人杜中兵在直播间里称“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”,引发舆论争议。

  随后,杜中兵在视频里回应称,自己所言需整体理解。由于这几年火锅价格慢慢的升高,“如果大家经济条件还没那么好,特别是像学生刚进入社会,只有5000块钱的工资,忍一忍不要高消费,少吃一些火锅,甚至不吃火锅、不吃巴奴,延迟一下满足,把钱花在自己的成长上,是不是让自己变的慢慢的变好,这是我真实的本意。”

  也许只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,或是语义不完整的断章,但都足以戳到人们心中最敏感的那块痛处。

  研究所梳理的统计数据,2017年,海底捞在一线元,而海底捞历年的财报显示,2018年客单价突破百元门槛之后,则开始逐年上涨,2020年最高时达到110元。虽然自2020年以后,由于经营情况惨淡,价格有所回落,但平均也维持在人均100元左右。

  ”,也在十年来从快餐属性迭代为正餐,人均单价从40元起不断上涨,2023年时客单价达到60多元,追赶其他“中高端”火锅品牌。而同样是呷哺集团旗下的凑凑火锅,同一年客单价已达到140多元。那些定价为中高端的餐饮品牌,也许未必是涨价了,而是慢慢的变多消费者发现,它们本来就很贵。这次风口浪尖上的巴奴毛肚火锅就曾因“19元5片”的天价土豆登上热搜。起因是2023年2月,西安一名顾客在巴奴火锅店就餐时点了一份19元的土豆,上餐后发现仅有5片。

  该顾客在网络发布视频吐槽后,巴奴作出辩解,称“18元是大份的价格,实际上5片的售价为9元”。

  在巴奴的官网上,“经典毛肚”和菌汤的介绍是这样的:运用“木瓜蛋白酶”嫩化毛肚,引领行业革命;野山菌汤大火现熬,每锅汤只用4小时,用不完就倒掉。

  自2001年成立起,巴奴的市场定位就一直以中高端火锅品牌为主,定价也整体高于其他常见火锅品牌。根据大众点评网站数据,在北京门店,巴奴毛肚火锅的人均消费就在145元到163元之间,两个人轻轻松松就过了三百元。

  从“天价土豆”到“月薪5000”,巴奴其实始终没变,它在不遗余力而又尽力委婉地告诉消费者,自己的目标受众,并不是那些会因为两三百块而皱眉,会介意19元的土豆有几片的人。

  实际上,在今天,两三百块吃一顿火锅,从一个人到三个人,在一线城市都算正常价格。只不过,在消费的人心里,火锅这种成本与技术上的含金量都偏低的餐饮,似乎从一开始就不该这么理所当然地水涨船高。

  换言之,想要通过自我标榜高端来说服消费者掏钱,且以此鞭策人们努力赚钱以供消费的逻辑,越来越行不通了。

  人均一百五的火锅和七十九一根的眉笔到底贵不贵,消费者想要重新夺回判断的话语权。

  火锅,在粤语文化区所说的“打边炉”,本身自带一种平民与团体属性。多人围着炉边环鼎而食,热气腾腾,笑谈甚欢。不讲究用餐的礼仪、门道和学问,要的只是一份便利和热闹。

  这类方便又新奇的西式快餐,“出去吃顿好的”,则可能是西餐、地方特色菜。至于火锅嘛——在家就能搞定的事,大人是不太会愿意出去花这笔钱的。在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,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概念和噱头尚且有人买单,而在今天,消费者已经在全方位拒绝“中高端”包装的普通商品,尤其是衣食住行这类日常必需品。前两年,市面上昙花一现了一种定价高达66块钱的“钟薛高”雪糕。创始人林盛做过广告策划,本科学的历史。时逢“国潮”风流行,钟薛高的官网上写有这么一句话:“人与人、人与家、家与家,像瓦片般俯仰相承。在这种链接与包容之中,我们期待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
  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,却被现代商业社会无限曲解,在商品平平无奇的使用价值之上,增添抽象的文化属性。

  然而,不到一年后,钟薛高就跌下神坛,成为冰柜里被以几块钱打折甩卖,泯然众“棍”。

  在拥有超35万成员的“今天消费降级了吗?”豆瓣小组里,有一篇2020年的精华帖子感慨道,“消费降级最应该的是不被符号消费困扰吧”,帖子下人们纷纷附和,列举出自己经过亲身体验后发现功效并不亚于知名大牌的商品例子。

  降级的不仅是日用品和食品,旅游界的奢侈品五星级酒店,也在全国范围内慢慢降温。根据文旅部的统计数据,2020年,我国五星级酒店数量为850家,而截至最新2024年第三季度,所剩五星级酒店仅736家,四年时间骤减一百多家。

  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不被市场决定需求,贵与不贵,便不再由商家或作为中介的主播说了算,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切身的生活经验来评判。在就业压力与降薪裁员等风险环境内,慢慢的变多商品被迫回归它们本来的使用价值。

  在全国经历经济上行和市场改革的剧变中,消费也曾跟着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升级。与物质水平的提高同时增长的,是精神与符号消费成为一种潮流。

  齐格蒙特·鲍曼在《工作、消费主义和新穷人》一书中认为,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,“生产社会”逐渐向“消费社会”演进,消费而非生产成为确定人价值的重要判断标准。

  就在五年前播出的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里,符号消费仍然被视为某种重要价值观传达出来。全职太太顾佳参加贵妇们的聚会,因为背的包不够上档次而被排斥在边缘,而下次聚会换上一只价格不菲的名牌包后,她就理所当然跻身了富太太圈。

  如今,各种曾经被符号堆砌起来的消费品开始被祛魅。不仅是衣食住行,也包括不少流行文化消费品。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对“霸道总裁”这一曾经偶像剧主角的嘲讽,那些将消费能力等视为个人魅力与能力代表的,在今天的观众眼里无异于脑袋空空的蠢货。

  觉得一个东西贵——不管是觉得其物不及所值也好,还是个人钱包不富裕不愿花这么多去交换也罢,都希望能得到尊重和体谅。

  笔者喜欢和那样一种朋友外出吃饭,当我们走进一家餐厅,坐下来,简单翻阅菜单,发觉价格有些超出预期或不值其价后,可以相视一笑,心照不宣地起身离开。

  无关收入,也无关消费能力,仅仅是希望,我们能有不为“觉得贵”而感到可耻的自由。

  说白了,一个月入5000的人走进火锅店,他希望感受到的不是对自己嫌贵的鄙夷,更何况,一个月入5000的人,也许和曾经月入两万的人,做的是同一份工作。